我的讀書情節(jié)
有了文字,一個人的靈魂才不會孤單寂寞;有了閱讀,一個人的思想才會不斷得到升華!
——題記
時光轉瞬,來到這個世界已近二十六個春秋,在自己所有的記憶里有過很多讓人無法割舍和丟棄的東西,日子久了,便成了一種情節(jié)。從小,就記得家里的小書柜里放著父親的書,有的很厚,那時還很小的我得用雙手才能抱動,喜歡看紙張上一排排整齊的文字,喜歡嗅那淡淡的油墨味。
最開始讀書好像是六、七歲。在農村,這個年齡剛上小學一年級。放學回家父親總是一筆一劃地教我寫,一個字一個字地領我讀。如果放學后只顧貪玩而把規(guī)定的功課完成不了,就會被在炕沿下罰站。那時候,看到炕沿就有種恐懼感。
自己真正主動翻閱書籍是在十歲以后。當時最迷戀的是武俠、志怪之類的書籍?!对里w傳》是我完整讀完的第一本小說。初中,基本讀完了《三國演義》、《水滸傳》等集歷史性和故事性于一體的書籍,當時最明顯的效果就是語文成績一直很好。高中,雖然學習十分緊張,但我也常常忙里偷閑,翻閱一些自己喜歡的書,每每讀到一些文章,都會聯(lián)系自己的經歷去感受作者的心情。
高考完那個漫長的假期使我有了更多的時間去看自己喜歡的書,縣城里有一家“華中希望讀書社”的連鎖店,里邊的圖書很全。我狠下心辦了一張100元的卡,隔三差五到縣城借閱很多自己喜歡的書,近3個月的假期,我貪婪享受著和書籍在一起的日子。
2005年的9月,告別父母,我踏上了開往蘭州的汽車,一個行李箱,一個背包,母親執(zhí)意要送我到蘭州,父親不答應,說我都是大人了,應該自立。上車前,父親沒有過多的叮囑,只是說讓我照顧好自己,又在我的背包里放了兩本書,一本是劉墉的《靠自己去成功》,一本是劉彥慶的《素養(yǎng)》,我理解父親對兒子的苦衷和用意。
大學的時光是輕松和自由的,第一次感到了學術的光芒,沒有了高中時的繁重與枯燥,沒課的時候,我可以拿著自己的借閱證到學校的圖書館里尋找自己喜歡的書,然后坐在農大綠蔭蔭的校園里,讓那些文字充實著思想,讓自己通過書籍更能找的到一些屬于自己的空間和認識另一個自我。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,每讀一本書,我們都會與主人公同悲、同喜、同樂、同憂,我們的心靈仿佛經歷過一次洗禮;在享受美的同時,我們的思想、情操、心胸、智慧也在與先賢們的對話中逐漸變得高尚、仁厚、聰明。
我總是一直相信,一個人的作為是由一個人自己的思想所決定,而一個人的思想又是靠自己的“閱歷”而決定。讀書,影響和決定著一個人的思想,乃至一生。
讀書同樣也決定著一個國家,一個民族的興衰。自古就有“開卷有益”的典故,宋太宗趙光義與大臣的一次對話:“朕性喜讀書,頗得其趣,開卷有益,豈徒然也”。宋太宗不但自己踐行了“開卷有益”,更引領了開卷之風尚,讓大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文化最輝煌的朝代,有史為證。讀書,亦然是改變國家、民族走向富強的基礎。
正值隆冬,陜北高原上已然銀裝素裹,片片雪花猶如吐絮的棉朵一樣,從天空中飄了下來。宿舍內溫暖愜意。我捧著書卷,思緒隨著雪花飛舞,感受著讀書帶給自己的樂趣。在以后的日子里讓讀書與自己繼續(xù)相伴,我想,用我的一生也可能無法了結這深深的讀書情結。